没有度量就没有管理。
软件开发的成本估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和步骤。往往不同的软件开发商,给出的价格差异巨大,导致甲方在选择开发商时,选择困难,比如下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案例。
假设,现在某甲方需要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甲方单位业务部门人员列出了比较原始的业务需求,具体需求描述如下:
组织架构管理 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维护和图形化显示,包括部门、岗位等信息。可以对部门进行新建、修改、删除、合并、改变归属关系、设定岗位人数并根据已录入的档案信息自动显示实际岗位人数。支持部门、岗位信息的 Excel 模板导入功能。可以对岗位进行新建、修改、查询、删除等,岗位信息包括岗位说明、相关联工资级别等。
招聘管理 对于空缺岗位生成招聘申请,人力资源主管和部门主管审批后自动发布到外部招聘渠道。可以查询招聘信息或删除已过期的招聘信息。对应聘人员信息进行管理,将得到的简历、面试情况录入到系统并进行维护。
档案管理 对员工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员工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岗位、电话、邮件等)、家庭档案信息、培训记录、工作记录。还包括员工照片、社保号码登。授权用户可以对员工档案进行查询或进行修改(如调动、离职、绩效考核信息填写等)。
人力地图 将公司的全部或某部门组织架构图显示出来,并可查看员工的基本信息。本人可以维护部分个人信息,如手机号码、个人主页地址、个人说明等。
培训管理 制定公司年度培训计划进行管理,并对每次公司级培训简历培训记录并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提供年度培训久啊的建立、修改、审核、审批等功能。对每次培训进行管理,可自动发送培训通知,培训后填写培训满意度、培训总结。可以对某时间段内的培训或选定培训进行培训效果的比较和分析。
人力资源分析 包括基于人数的分析和基于部门的分析。基于人数的分析包括统计各岗位、各部门、各学历、各年龄段的人数、各岗位/部门实际人数和空缺人数等。基于部门的分析包括分析各部门到岗率、入/离职情况、岗位构成、学历构成、年龄构成等。
报表中心 授权用户可查看或打印员工基本信息、培训信息、工作情况、考核情况、并提供人力资源常用模板(如离职申请、培训申请等)的下载和打印。
在甲方经过一轮咨询之后,接触了 A 、B 、C 三个软件开发商。这三家软件开发商与甲方都是第一次合作。三家开发商给出的报价方案分别如下:
A 开发商基于对以上需求的了解之后,项目经理按以往的项目经验,对项目进行了 WBS 的分解:
项目总工期为 60 天,合计的总工作量是 180 人天,人均每天按 1000 元计算,完成这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要 18 万元。
B 开发商看了以上需求后,采用 Scrum 的开发方式,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规划成 5 个 Sprint 进行开发,每个 sprint 为 14 天,共计 70 天,故事点合计共 10 个,每个故事点按 3 万元计算,完成这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需要 30 万元。
C 开发商提供的报价清单,说自己曾经做过类似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向甲方演示了自己的 Demo 实例,与以往的项目对比后,提出了在 80 个工作日内,以 27 万元的成本可以完成开发的报价方案。
A 、B 、C 三位软件开发商的报价对比情况如下:
开发商 | 价格 | 工期 |
---|---|---|
A | 18 万 | 60 天 |
B | 30 万 | 70 天 |
C | 27 万 | 80 天 |
请问,如果你作为甲方,在只有以上信息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商来开发这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能保证这个软件开发项目顺利完成?
如果甲方在项目管理方面比较喜欢传统的瀑布流的管理方式的话,在看到 A 开发商提供的报价方案之后,会更喜欢,因为 A 开发商凭借自己的经验,提供了相对与其他 2 位开发商更为完整的工作分解结构作为报价依据,看起来似乎很有说服力。
C 开发商拿出了自己曾经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了演示,甲方在看了 Demo 后,发现系统基本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但是,价格相对于 A 方案贵了近 1.5 倍,有点不知如何判断。
在了解了软件开发相关的基本知识后,发现 B 开发商的方案是按行业比较推崇的敏捷开发框架来进行的报价,似乎也很可信,看起来蛮先进,但是,敏捷开发团队的名声不太好,概念很新,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敏捷开发的项目有更多的加班,但是加班更多,怎么工期比 A 供应商的还长? B 开发商的开发能力是不是不行?
在双方进行商务谈判的过程中,面临了几个问题:
站住甲方的角度:
信息化采购需统一按照政府采购流程进行,各项软件开发工作量的评估和谈判工作由谈判小组实施。而谈判文件中缺少明确的软件工作量评估的原则、方法及流程,以致谈判小组成员无拒可依,全凭专家经验评估,导致谈判专家之间的评估误差很大。
在信息项目招投标中,由于该总局业务系统较复杂,软件项目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新项目开发、升级完善、运行维护等类型软件系统,各投标商的报价方法五花八门,报价额度也千差万别,以致招标方无法合理识别投标商的报价,谈判双方口径不一致,谈判效率低下。
由于该总局的大量项目是在既有业务系统上进行功能的修改,扩充及维护,因此延续性较强,不宜频繁更换供应商。谈判双方的知识背景不对称,使得商务谈判议价时甲方所提疑问经常被乙方所谓的复杂技术挡回,甲方无法了解真实的生产成本。
站在乙方的角度:
在针对某政府电子政务项目的销售公关时,甲方要求乙方根据业务需求文档给出相对应的报价预算,报价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或行业法规支撑,以便其在申请预算时,符合相关要求。
公司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经常涉及新的领域,由于专家经验的局限性,在面对新业务项目的估算时,导致估算偏差巨大,带来了领导决策上的失误,使得项目出现投入不足,工期延误以及项目亏损。
在项目预算阶段,各甲方提出的需求粗细程度不一,有些需求虽然写的篇幅很大,对功能描述的语言很多,但没有描述到关键点上,为后续项目开发工作埋下了严重的隐患,直接导致需求变更加剧。
为了解决甲乙双方针对软件开发造价矛盾,国内也出了很多的软件成本度量的标准,旨在提供科学的成本控制依据和规范的成本量化方法。
软件成本度量相关的标准主要是 ISO/IEC 14143 系列标准,包括了:基本概念、基准模型、功能规模测量的功能域确定和使用指导。标准的内容考虑得非常全面,但是想要理解标准的内容也需要耗费非常多的时间。其中,ISO/IEC 13132-6 (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 第 6 部分:ISO/IEC 14143 系列标准和相关国际标准使用指导)提供了功能规模测量( FSM )相关标准的概括说明以及系列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 ISO/IEC 的功能规模测量方法,包括以下 5 项:
国家为了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基于 ISO/IEC 14143 系列标准,制定了功能规模测量的国家标准。在 2018 年,发布了 GB/T 36964-2018 《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其中,主要用到的功能测量方法也是 ISO/IEC 的 5 种功能规模测量( FSM )方法。
功能点分析法是较为简单直接的功能规模估算方法,它关注的重点是软件用户所要求的功能来测量软件的规模。
COSMIC 是一种全功能点( Full Function Point, FFP )分析方法,适合应用在实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的功能规模测量。COSMIC 关注每个功能点所引起的数据移动。COSMIC 的度量过程分为以下几步:FSM 目的和范围的确定、FUR 的识别、软件层的识别、功能性用户的识别、软件边界的识别、功能过程的识别、数据组的识别、数据移动的识别、数据移动的分类、功能规模的计算、FUR 变更的规模计算。
IFPUG 从用户对应用系统的功能需求出发,对应用系统的两类功能需求(事务性功能和数据功能)进行分析。IFPUG 针对不同类型的应用,设置了工作量的调整因子,官方在适用范围方面的说明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软件开发项目和维护项目,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是,该方法在实时操作系统的使用场景下,还是不够准确。
Mk II 将软件描述成一系列的逻辑事务集合,与 IFPUG 相比,减少了逻辑文件识别的主观性,Mk II 在适用性方面,尤其适用于管理信息系统( MIS )类项目。
NESMA 是基于 IFPUG 发展出来的一个功能点估算方法。相对于 IFPUG 方法,NESMA 提供了 3 类功能点分析方法:详细功能点分析、估算功能点分析和预估工功能点分析。在项目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能有效的提高估算的工作效率。
FiSMA 借鉴了 IFPUG 的设计思想,对 7 个不同的基础功能模块( BFC )进行了标识:最终用户互动导航和查询服务( q )、最终用户互动输入服务( i )、最终用户费互动输出服务( o )、提供给其他应用的接口服务( f )、数据存储服务( d )、算法和操纵服务( a )。在操作性上,FiSMA 服务类型划分较为细致,更能反映出软件的特性,但也因其繁多的分类数量,降低了本方法的操作性。在适应性上,FiSMA 适用于所有软件项目,但要求用户了解被度量应用的技术实现方式。
COCOMO II 模型是我接触过更代码行比较相关的软件成本度量模型。它以软件规模作为估算的依据,使用 17 个工作量乘数与 5 个规模因子来体现不同软件项目在环境、运行平台、人员、产品等方面的差异。但是,COCOMO II 的模型过于复杂了,虽然使用与所有类型的软件项目,但是在操作性上就大打折扣了。
用例点( Use Case Point, UCP )估算方法是基于用例图,利用已经识别出的用例和执行者,根据它们的复杂程度划分计算用例点。分为:角色的复杂性程度级别划分及计数、用例复杂性程度级别划分及计数、计算未调整用例点数和使用技术复杂性程度因子和环境复杂性程度因子调整用例点 4 个步骤。
对象点( Object Point )估算法基于加权的概念,将不同的对象赋予对应的对象点数值并求和,已获得软件的规模,它包括 3 个基本对象类型:界面、报表和组件。
在敏捷型项目开发过程中,经常使用故事点估算的方法评估用户故事。用于估计实现一个或多个用户故事的复杂度,它是对工作量的一种描述方式。通常,采用类似于计划扑克这样的方法来完成估算。但是,故事点是一种相对的估计,团队不一样,每个团队针对同一个用户故事评估出来的故事点数也不一样。
方法名 | 应用领域 | 度量角度 | 基本组件 |
---|---|---|---|
IFPUG | 所有类型软件 | 终端用户 | 5 个系统组件 |
Mk II | 逻辑事务能被确定的任何软件 | 终端用户 | 逻辑事务 |
COSMIC | 商业应用软件和实时系统 | 终端用户、开发者 | 功能过程 |
NESMA | 所有类型软件 | 终端用户 | 5 个系统组件 |
FiSMA | 所有类型软件 | 开发者 | 7 个基础功能模块 |
COCOMO II | 所有类型软件 | 终端用户、开发者 | 17 个工作量乘数与 5 个规模因子 |
用例点 | 所有类型软件 | 终端用户、开发者 | 角色和用例 |
对象点 | 逻辑事务能被确定的任何软件 | 终端用户 | 3 个基本对象组件 |
故事点 | 所有类型软件 | 开发者 | 用户故事 |
在实际的项目过程中,要尽可能选择适合项目特点的软件规模度量方法。虽然,COCOMO II 方法非常复杂,公式也非常多,但是,COCOMO II 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软件成本估算模型之一,对成本测量非常严格的软件项目,COCOMO II 方法是非常适合的。同时,COCOMO II 模型考虑了模型的可扩展性,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环境因素的特点扩展模型。
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甲方往往都不具备软件开发的领域知识。想要通过代码行之类的方法与所有的相关方达成共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找到一种简单高效的软件开发的度量方法,也是软件工程一直在探索的领域。
]]>■ 事件起因: 公司一个很有挑战类的项目,公司也派了一位公司项目能力较强的项目管理负责 此项目管理人很负责,基本日夜陪伴在这个项目上,整体团队大家也多少有些抱怨项目的工作压力和强度,积极性都有所下降,但最后和目标也很接近,客户对结果是期待并总体满意的,但是他们对进度没有正确的认知,向老板讲了咱们这个项目的管理有些问题。
老板听了后,就觉得此项目经理人管理不行,想换掉。 听到此消息时,很吃惊其实此项目的局面大家都很清楚,核心看就是 老板 和 客户两个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
■ 已知情况:
■ 求助讨论:
V 站的 小伙伴们的思路广,相信这些问题也有有缘人碰到,可以话咱们一起讨论一下,感谢大家啦~
]]>可以看到当前进行中的项目。每个月都有 20 多个项目,生命周期可能就是 1 周到 1 个月。 可以查询历史的项目。
主要是按照日期,设置人员投入情况。 例如 A 项目
人员时间 | 4 月 1 日 | 4 月 2 日 | 4 月 3 日 |
---|---|---|---|
张三 | 投入 | x | 投入 |
李四 | x | x | 投入 |
所有人日期列表, 一段时间内,每个人每天在哪个项目中。
人员时间 | 4 月 1 日 | 4 月 2 日 | 4 月 3 日 |
---|---|---|---|
张三 | A 项目 | B 项目 | A 项目 |
李四 | C 项目 | C 项目 | A 项目 |
项目甘特图填写资源后,会自动生成人力视图
请大家大力推荐
]]>ps:真正的甲方到底知不知道他们没有”做某些项目的能力“,为何不直接扔给有资质做的公司。 最多的一次是做过五手项目:项目发起方→本地华为→本地移动→本地公司 A→外地公司 B→我司 感觉特别是 zf 项目,水也太深了。
]]>V 友们报名后收到的一般是什么样的教材?不采用正版 PMPBOK 合法吗?
报名时考虑了很多种不靠谱的可能性,怎么都没想到几千块的报名费,会在一百多块钱的正版书上坑人。
]]>omniplan
, 还有任务权限控制功能方便多人协作,可以自动生成日报、周报、月报 可以和微信
钉钉
打通 镜像问题:代码权限管理
]]>特来 V 站向大伙儿取取经,最佳实践不嫌多。
]]>1. 管理经验不足
管理社团的主力往往是低年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群体进入大学不久,没有太多管理经验。所以在管理时,没有可以参照的经验。
而已经有丰富社团经历的人,却又不注重传承,社团岗位的交接常常是发送邮件、开欢送会等简单的形式,真正在管理职责、工作流程上的交接是缺失的。
大学的生活相对自由一些,社团人员具备一定的流动性,而且,如果能用一款工具承载成员的信息管理,便可以极大提升管理效率,且提升传承性。 https://wx3.sinaimg.cn/mw690/5fba65b4ly1gmmfskb876j21400potaj.jpg
2. 社团不是第一位的
这是一个事实,对大部分人来说,学生社团是一个加分项,不是必修课。对于一个社团的管理者,很难选择牺牲成绩和课程时间,在社团管理和发展上呕心沥血。
所以,如果想要提升学生社团的管理质量。可以针对性的解决这两个问题:
做好社团管理工作的传承,这样虽然不一定能够提高管理的上限,但是能逐步提高管理的下限,让好的管理方式流传、坏的管理方式被摒弃; 优化社团管理的方式,提高社团内团队协作的效率,不止让管理者,也让每个社团成员更好的平衡社团生活和学习生活; 而解决这两个问题,最快速见效的方式就是使用一个合适的管理工具,比如轻雀协作。下面说一下怎么利用工具提高管理的水平。
在轻雀协作里你可以创建一个项目专门用来管理各种社团活动。在这个项目中,你可以一个组来管理一个活动,比如某次团建、校园歌手大赛。在活动下,你可以创建不同的任务来拆分活动。比如一个团建,可能会拆分为:
1 )确定团建活动内容 2 )参加团建的成员统计 3 )预定团建场地
https://wx1.sinaimg.cn/mw690/5fba65b4ly1gmmfskbamnj21400olabv.jpg
接着,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
没有考虑到一些关键任务,比如团建预定场地,没有在团建的前一天再次确认,导致商家忘了预留,就可以在以后的团建活动中增加一条“确认团建场地”的任务;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一些关键点没有考虑周全,比如团建的时候,发现场地不够、交通不变等等,下次就可以在每个任务中创建一些检查清单,每次执行的时候检查一下关键点; 比如在统计成员的时候,可以创建这样的检查清单: https://wx2.sinaimg.cn/mw690/5fba65b4ly1gmmfskbvosj21780hsjs6.jpg
这样,通过工具的记录能力,就能让错误只犯一次,管理的水平自然就上去了。紧接着,重点来了。对于一个毫无经验的新管理者来说,无需前辈的言传身教,只需要转交工具的管理权,他们就可以看到历年的活动是怎么组织,而且能够立即获得前辈们踩坑得到的“最佳活动实践经验”,这样还担心他们因为能力不足而犯错吗?
只需要将之前的团建活动复制一遍,挨个检查执行就可以得到一个 90 分的团建活动。
除了在管理经验的传承上,在管理效率提升上,轻雀协作这样的协作软件也能够提供非常大的帮助。通过分配任务、确定完成时间,可以让每个人的目标清晰、关键节点明确,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而且,你也可以在轻雀协作中,上传活动资料,不但方便大家寻找,也方便传承。不用在饱受微信文件 7 天过期的困扰。
以上是小轻对提升社团管理管理能力的一些建议。管理最终还是一个需要实践的事情,希望你能找到合适的工具,并坚持实践下去。
您可以前往轻雀协作官网,试用社团管理模板 https://qingque.cn/templates/detail/901800 期待您的使用与反馈
]]> 敏捷开发是一种面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快速适应并持续短周期迭代的开发能力。核心思想是:缩短周期,快速验证,不断改进。 敏捷开发的目的不是帮助团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项目,而是让团队能开发出顺应需求变化的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敏捷开发并不是一个固定式的开发流程,而是能让团队更好更快的开发的所有方法理念的集合。所以团队不应该被所谓的敏捷开发方法束缚,而是以敏捷开发的核心思想切入,不断更迭出属于团队自己的开发流程和方法。 如何快速启动敏捷开发?
步骤: 1.准备产品需求列表 2.确定迭代周期 3.明确迭代内要做的事(四个迭代会议) 4.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1.准备产品需求列表( Product Backlog ): 产品需求列表是一个长期存在列表,可以并且鼓励根据内外部因素,不断的调整列表内容及优先级。 产品需求列表建议由产品经理负责管理,团队共同商议并且决定列表内容及优先级。
2.确定迭代周期: 迭代的定义:承诺完成一部分需求开发的固定时间周期。 团队考虑产品性质,团队基本情况等因素,共同决定一个迭代的周期,通常以周为单位,2-4 周最佳。
3.明确迭代内要做的事(四个迭代会议): 需求开发过程中,无非包含下面事项:计划,跟踪,验收,总结。Scrum 框架定义了四个标准会议来进行这些工作,分别为: (1).迭代计划会议: 于每个迭代前开始,开发团队按照优先级从产品需求列表中接受需求,选择出能在一个迭代周期内能完成的工作; (2).每日站会: 整个团队每天进行,同步当天的开发进度,及时反馈风险解决阻塞问题,会议上仅提出问题和风险,不延伸讨论解决方案; (3).迭代评审会议: 迭代结束前,开发团队向产品经理或客户代表演示完成的功能,接受评价和改进建议; (4).迭代回顾会议: 迭代结束后,团队就本次迭代的过程,提出任何可以改进迭代过程的建议,包括流程、成员合作、工具改进等方面。
4.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敏捷开发不应该过多的被流程和工具束缚,在实践当中不断的优化才是真正的敏捷。现在开始敏捷起来吧。 轻雀协作为广大用户提供新一代办公协作平台,目标打造最有效率的办公协同工具,助力合作伙伴跑得更快,跑得更好。期待您的试用反馈与意见建议。
]]> 轻雀协作是一款项目管理工具。相比同类型产品,轻雀协作具有“简洁”和“灵活”的特性,轻雀协作的主要功能有「 OKR 管理」、「任务协同管理」、「在线编辑 Office 文档」、「项目 Wiki 管理」、「微信小程序版本」。 OKR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轻雀协作把硅谷互联网巨头采用的「 OKR 工作方法」变成了一款简单易用的软件工具。它可以让整个组织目标统一,让公司在一致的目标上快速前进。 通过撰写 OKR,可以快速将团队内每个人的工作目标对齐,最终完成公司的大目标。不论是数万人的大型公司还是只有几个人的创业团队都可以用它来改善管理,降低管理成本。 任务管理 轻雀协作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复杂项目。项目可以被拆解为一个个任务,任务可以指派执行人、参与人、汇报人,任务进展会实时通知到相关人员,任务相关的资料信息也都可以沉淀在一起。对于 Office 文档支持直接在线查看和多人编辑,所有修改的版本都可以随时查看与恢复。 项目看板 项目看板是一种创造性的项目管理方式。管理者可以在这里统筹管理多个项目,还可以设立里程碑,定期查看里程碑的完成进度。此外项目看板还可以存放文件夹、文档和项目资料。项目看板可以用可视化的方式组织项目、里程碑、文档,适合用来管理超大型项目和周期性项目。 数据分析 除了事前计划、事中管控,轻雀协作还支持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以满足事后复盘的需求。在这里你可以快速建立趋势图、柱状图、饼图、散点图 等类型的数据图表。众多数据图表可以合并成 1 个数据看板,管理者每次打开数据看板刷新数据,就可以知晓项目的进展和业绩情况。 另外,我们为您的公司及团队在工作中可能会经常遇到的场景需求,量身打造各类“管理模板”供您参考,希望为您提供灵感等帮助。 大家可百度搜索“轻雀协作”,登录官网进行体验;也可微信搜索“轻雀协作”,关注官方公众号。我们欢迎大家随时给我们提供产品反馈和建议。你们的真实感受是产品最宝贵的财富会直接影响产品未来的设计。
]]>轻雀协作是一款项目管理工具。相比同类型产品,轻雀协作具有“简洁”和“灵活”的特性,轻雀协作的主要功能有「 OKR 管理」、「任务协同管理」、「在线编辑 Office 文档」、「项目 Wiki 管理」、「微信小程序版本」。 OKR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轻雀协作把硅谷互联网巨头采用的「 OKR 工作方法」变成了一款简单易用的软件工具。它可以让整个组织目标统一,让公司在一致的目标上快速前进。 通过撰写 OKR,可以快速将团队内每个人的工作目标对齐,最终完成公司的大目标。不论是数万人的大型公司还是只有几个人的创业团队都可以用它来改善管理,降低管理成本。 任务管理 轻雀协作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复杂项目。项目可以被拆解为一个个任务,任务可以指派执行人、参与人、汇报人,任务进展会实时通知到相关人员,任务相关的资料信息也都可以沉淀在一起。对于 Office 文档支持直接在线查看和多人编辑,所有修改的版本都可以随时查看与恢复。 项目看板 项目看板是一种创造性的项目管理方式。管理者可以在这里统筹管理多个项目,还可以设立里程碑,定期查看里程碑的完成进度。此外项目看板还可以存放文件夹、文档和项目资料。项目看板可以用可视化的方式组织项目、里程碑、文档,适合用来管理超大型项目和周期性项目。 数据分析 除了事前计划、事中管控,轻雀协作还支持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以满足事后复盘的需求。在这里你可以快速建立趋势图、柱状图、饼图、散点图 等类型的数据图表。众多数据图表可以合并成 1 个数据看板,管理者每次打开数据看板刷新数据,就可以知晓项目的进展和业绩情况。 另外,我们为您的公司及团队在工作中可能会经常遇到的场景需求,量身打造各类“管理模板”供您参考,希望为您提供灵感等帮助。 欢迎大家随时给我们提供产品反馈和建议。你们的真实感受是产品最宝贵的财富会直接影响产品未来的设计。
]]>自 2020 年 11 月 5 日起,25 人以下研发团队,可不限时间、不限用量,免费使用 PingCode 所提供的 Agile (敏捷开发)、Wiki (知识库)、Testhub (测试管理)、Plan (项目集)四款子产品,零成本实现研发全流程管理,降本增效。
PingCode 由 Worktile 团队打造,而今天,是 Worktile 的 7 周年生日。
7 年是沉淀,Worktile 团队围绕企业协作、智能研发管理打造了以 Workitle 、PingCode 为代表的产品矩阵,并完成深度整合,到今天,已经获得了 50 万+企业用户的认可,成为赛道领头羊。
7 年也是展望,“数字化中国的未来,将诞生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和数字科技,PingCode 将成为所有软件诞生过程的起点和基础设施,让每个伟大的团队生产伟大的产品,我们的职责是支撑这个开发的全过程,从 Dev 到 Ops,让研发管理智能化、简单化、自动化。”这是 PingCode 的蓝图。
持续且高效的迭代产品,在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变得越发重要,目前,以商汤科技、电银信息、51 社保、金鹰卡通等知名企业为代表,已经有超过 13 个行业的众多企业选择 PingCode 落地研发管理。
迎接变化不仅适用于赛道头部企业,更加适用于破局者。
因此,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PingCode 决定全面拥抱中小团队,无论是初创团队,还是成熟企业中有意实现敏捷落地的任一个部门,PingCode 都将免费开放全套工具组件,为工程效率赋能。
“开放 25 人以下团队免费,是为了充分连接需求场景,更快将 PingCode 打造成为最好的研发管理工具。”CEO 王涛说。
用好产品生产好产品。
PingCode 覆盖了项目、任务、需求、缺陷、迭代规划、测试、OKR 目标管理的研发管理全流程,带来简单易用的操作,弥补了如 Jira 等国外工具在中国生态、服务的缺失,让研发管理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化。
PingCode 产品矩阵
Agile 敏捷开发 PingCode Agile 是简单且专业的敏捷开发管理工具,同时支持标准的 Scrum 和 Kanban 流程,主要特性包括:需求规划、缺陷管理、迭代管理、发布管理、可视化 Kanban,用户故事 360 度关联。
Wiki 知识库 PingCode Wiki 是一款简单好用的团队知识库工具,自主研发的编辑器,更加符合研发团队的使用习惯,通过多人协作,实现企业知识经验的积累。
Testhub 测试管理 PingCode Testhub 是专业的测试管理工具,帮助测试团队进行测试用例的编写、评审,以及测试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并自动生成测试报告。
Plan 项目集 PingCode Plan 提供项目集管理,实现跨项目级别的产品路线图制定、多项目进度管控、资源跟踪、里程碑管理以及多项目数据统计分析。
PingCode Marketplace PingCode Marketplace 通过 App 的方式连接第三方开发工具,如代码托管工具 GitHub 、GitLab 、SVN,持续集成工具 Jenkins 等,自动把其他开发工具中产生的数据通过 REST API 的方式发送到 PingCode 中,与工作项产生关联。
以上工具矩阵,除个别高级功能外,不限时间、不限用量,悉数向 25 人以下团队免费开放,帮助千万中国软件开发团队降本增效。登录官网即可免费注册体验: [官网入口] [https://pingcode.com/]( http://pingcode.com/?utm_source=v2ex&utm_medium=article&utm_campaign=xiao&_channel_track_key=hCx3p65F 、)
喜大自然要普奔,PingCode 为分享者准备了精美周边:
只要关注我们公众号“PingCode”,并转发公众号中的本篇文章,集满 20 赞即可获赠 「 PingCode 敏捷主题鼠标垫」一张,快邀请伙伴们一起体验 PingCode 吧!
PS:
1 、别忘记添加 PingCode 微信小助手“十亿”,发送集赞截图领取礼品噢,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十亿微信号:worktilexw )
2 、活动截止时间:2020 年 11 月 30 日
]]>但是,最头疼的地方来了,要特么写一个规章制度出来,让这笔钱出得有章可循!写法得是行文那种方式的(作为码农发现写这玩意更掉头发)。这种企业的规章制度,本来想着网上应该都有类似的模板可以套套,不知是我的搜索姿势不对还是如何,在逼乎、yu 雀等社区都没搜到我想要的。 所以有类似模板的可以推荐一下,感谢!
]]>从一开始安全测评跟安全测评的工程师沟通就很困难 到后面代码安全,最后都要深测申请到专家来交流 到现在性能测评,跟深测的人真的是沟通困难
(我自己开发、项目沟通都做,命苦)
就是交流,来试图找找共鸣
]]>